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行业资讯

国企改革之产业结构调整

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与其他成分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计划经济时代,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地位,国有企业分布在几乎所有行业领域,而由于我国工业化的需求,重型工业和军工领域在国有经济中的比重较高。改革开放以后,尤其1983年国家开始企业股份制改革以后,大量乡镇企业转制为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为家电、五金等民用工业和民用消费领域的企业,其中包括了海尔、TCL、格力、创维等日后行业的领军企业,民生消费领域国有企业的比重出现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个体经济、民营经营、外资企业等多种非公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1993年,国有工业产出占全国工业总产出比重为46.9%,比1977年的77%下降了超过30个百分点。[i]此外,非公经济经营模式灵活,在民生消费领域具有巨大优势,国有企业难以与之竞争。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抓大放小”,搞好关键领域的大型企业,将民生消费领域的中小企业推向市场。抓大方面,1995年起,中央选定了1000家重点大型企业进行重点管理,同时选定了宝钢、海尔等六家公司,冲击世界500强。放小方面,通过改组、兼并、股份合作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放活中小企业,其中山东诸城、四川宜宾、山西朔州、广东顺德等许多地区在探索搞活小企业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98年,国家启动国企改革脱困,加快了国有企业产业调整的步伐,重点对纺织、煤炭、冶金、化工等领域国有企业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政府启动行政部门经营性企业的分离,将军队、武警、政法机关所办的6380户经营性企业全部移交地方。在此过程中,还推动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电信、有色金属集团、中国民航、五大军工集团的拆分和重组,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市场竞争。

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后,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的管理框架形成,国家提出了培养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战略目标,并推动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战略重组。2004~2005年,国家以“突出主业、主辅分离”的思路,先后对36家18对中央企业进行重组,并实现非主营业务资产剥离重组。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目标到2010年实现中央企业缩减到100家以内,推动国有企业向关心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集中,在2007~2009两年推动33家中央企业进行重组。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的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运输、矿业、冶金、国防、通信、机械工业等关键性行业。[ii]2009年,中央又对22家中央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并推动相关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截至2010年八月,中央企业的数量从2003年的196家缩减到123家,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全球500强入围榜当中,央企数量从最初2003年的6家増至40家。多种央企并购重组模式被探索出来,包括:利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国企重组,如“诚通模式”和“国开投模式”[iii];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重组,如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电信利用资本市场募集55.6亿美元,进行资产收购,实现用户规模超过1亿;还有境外收购,利用世界金融危机,对境外优质资产进行收购,如中石化以46.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 Syncrude 油砂公司9.03%权益的交易7。此外,2008年以后,国家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需求,许多地方政府通过重新培养民生领域国有企业,提升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

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开始减缓,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问题逐渐突出。2014年开始,中央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加快产业调整步伐,积极压缩和淘汰钢铁、煤炭等落后产能,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推动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剥离。2015年,中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国企进一步向关键行业集中,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并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现国资的有序进退,重启新一轮国企重组。2016年,宝钢和武钢集团合并。2017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央企重组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竞争力,华能、国电、大唐、国电投、华电五大发电集团的重组被提上日程。截至2018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中央企业缩减到92家。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经的总体趋势是向关系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基础性领域集中,并通过产业调整与国有资本布局,推动自身产业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升级和产业体系的重构,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平台注册入口